主演:古月苏林刘怀正傅学诚卢志启唐国强赵恒多金安歌雷恪生战裕民刘利年宝询赵守凯白志迪刘江卢高旭高保成冯恩鹤谭明娣桂萍邢济舟王学圻李恩琪杨菁刘桐生陆辉忠王小鹏胡节娜张彭令
类型:战争导演:谷德显蔡继渭 状态:HD 年份:1983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0.0分热度:4128 ℃ 时间:2024-05-25 21:54:3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考试前熬夜不睡觉,四渡赤水观影后记←_←nn西方评价长征为东方版的出埃及记,四渡赤水则和摩西渡红海一样魔幻。渡过赤水是神来之笔,也是绝境逢生的无奈,但它无疑为毛本人赋予了先知的神性。长征是一个现代型政党有组织的战略转移,再考虑到蒋本人的战略野心(借剿匪之名在西南扩充影响力)以及军阀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它的成功其实是有保证的。n可是问题在于,我们站在事后的角度能够看到这些,时人心中却必定是迷茫的。n根据地尽失、部队损失惨重、前路茫茫,稍有不慎便会军心涣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时候急需一个神启、一个超人的出现。nn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但朴素的人民群众是喜欢造神的,中国历来便有把伟人神化的传统(而神化的进一个后果便是妖魔化)。上世纪共运有一个不好的传统,就是喜欢把领导者塑造为哲学王这种高大全的形象。中国的这个传统便从四渡赤水开始了。n但无论如何,在长征中,这个先知的形象的确起到了它的历史作用。党内从不缺乏智慧,士兵也富于纪律性,只需一个凝结核便可成云致雨。nn时势造英雄,英雄亦可把握时势。四渡赤水后,用拉康的话说:作为心理的弱势方,这支队伍便集体对毛产生了移情和依恋,产生了情感的正转移。毛成为了一个摩西一样的人物,又渐渐成为了主义本身,这也蕴藏了日后悲剧的根源。
ps:四星中三星是给历史事件的,电影不好看,you deserve better.
可能由于导演经验不允许,部分剧情非常的生涩,对于领导集团的刻画也因为编剧问题十分的生硬。不过依旧有很多后续电影作品缺失的底层士兵的细节,因此本片的内容是十分可贵的。
那么此影片评分不佳原因为何?而我为什么没给满分?
我看此片原因是知道教员说的 四渡赤水是最得意之作。可是本片却并没能有力刻画出四渡赤水真正的困难。而只是抛出了3w:40w的数字让观众自行理解。事实上,看完此片我花了大量时间看知乎逛B站。发现其实四渡赤水的军事,政治牛逼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以及影片的刻画。
此片不仅缺乏军事谋略上的完整刻画,仅用小篇幅带过来德胜公的战略宏图,也缺乏政治上的完整刻画,只是对李德胜等正向领导集团做了简单的正面刻画。而没有刻画内部矛盾。对于蒋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更是有巨大缺失。
因此再此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小伙伴看完此片后,可以作为框架,在框架中填入以下内容:
知乎关键词:四渡赤水的高明之处在哪
B站关键词:沙盘推演,四渡赤水 详细拆解。(沙盘上的战争)
相信你看完一定是泪牛满面。
另外附上感动的词句(与标题无关):
为了进攻而防御n为了前进而后退n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n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n天下的事 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n你想这样n偏一下子办不到n等转一圈回来n事情恰又办成了n————————李德胜(渡金沙江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李德胜(攻娄山关后)
四渡赤水是长征中的传奇之战,此战之前三万红军处于四十万敌军的合围之中,险象环生,危如累卵,此战之后,红军掌握了主动权,渡过金沙江,甩开了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创造了军事史的奇迹。
下面着重想提的是其中两段格外精彩的对话,我认为是够得上教科书水平的,所以不怕费劲地记下来,回味揣摩,并分享给其他喜欢本片和党史的朋友。
第一段是毛泽东和两位团级干部的对话。
当时红军准备二夺遵义城,国民党军也在向遵义增援打算让红军顿兵于坚城之下。红军的策略就是要力争在国民党援军到来之前,打下遵义城。所以阻击援兵争取时间成为最紧要的事情。当时毛泽东打算把阻击乌江方面敌军增援的任务交给瑞金团,并亲自来到瑞金团向团长和政委下达命令。
电影中的场景是瑞金团正在按照总部命令睡觉休息。团长高翔(以下简称高)和政委靠着大树讨论着战局,打算穿插到敌人后面,打掉当面之敌的指挥部。毛泽东(以下简称毛)从他们后面走过来,和他们打招呼。以下是他们对话的大概意思。
毛:刚才你们说想插到哪里去?
高:我们想穿插到十八里外的敌人指挥部去。
毛笑了:我也正想和你们商量这个问题,看是穿插十八里好呢,还是八十里好
高:八十里?。。。。。。抢占乌江渡口,来个关门打狗!
毛:对啊!
高团长和政委都露出惊喜的表情。
高:把任务交给我们吧!
毛:说说看,你们想怎么完成这个任务呢?
高:一率轻装、直插乌江渡口毁掉桥梁,切断两岸敌军联系,然后全团展开,从敌后发起突然攻击。
毛露出肯定的神色,然后问:如果路上遇敌怎么办?
高:避开,或者以乱对乱。
毛立即追问:如果遇到有利的战机呢?
高:绝不因小失大
毛追问:遇到敌人指挥部呢?
高:交给后续部队收拾
此时毛神色终于放松了下来,点了点头。
然后转过头问政委:政委同志,你还有什么补充啊?
政委(大意):会尽量实现进攻的突然性
毛点点头并再次强调:关键是时间,记住争取时间就是胜利。
而最终,高团长果然按预定计划夺取了乌江渡口,完成了任务,途中也放弃了对己有利的战机。红军二占遵义,杀败了川军8个团,中央军两个师,缴获大量物资,取得了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的两年来首个大胜仗,部队士气为之大振。
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位我非常崇敬的人,那就是千百年来被称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诸葛亮一生令人惋惜的不仅是在五丈原鞠躬尽瘁,最痛心的莫过于一出祁山时在形势一片大好时失街亭,痛失北伐成功的绝佳机会。如果诸葛亮在派马谡守街亭之时,也有毛泽东这样一番对话,也许就能直捣长安,就不会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叹了。
可见,想取得胜利,仅仅有正确的策略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完全彻底地执行。此战关键是高团能舍小利而顾大局,而如果大局失去了,红军将全军覆灭,必然也包括高团在内。近年来却反有一种倾向,宣扬跋扈将军、个性将军,比如宣扬亮剑李云龙式的得便宜就占的打法,应当是小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世界观的一种体现,是成不了大事的。
第二段对话是关于周恩来的
是遵义会议刚结束,红军就在土城遭遇强敌战况不利,于是放弃硬拼撤离了战斗。转战之中就到了春节,大雪纷纷,天寒地冻,中央筹集了些稻草给战士御寒。周恩来来到瑞金团,见到战士们正在打草鞋,于是借机和一个红小鬼(小红军)交谈了起来。这段对话体现出周恩来谦和平易、和蔼可亲的风范、以及出神入化的交流艺术
周首先弯腰坐下,然后抬起头问:小鬼,你打了几双草鞋啊(周公之风,不耻下问,不仅说的是思想态度,还包括身体的姿态,以下问上。古人云:世能祖祖,鲜能下下,祖祖为尊,下下为亲)
小红军:连脚上这双补好的,一共四双了,就是打的歪歪扭扭的
周:打的不错嘛!
然后看了看,说:小鬼呀,这里可以打得松一点,这里着力,应该尽量打紧哪.
小红军:你也会打草鞋呀
周:对呀!你打这么多草鞋干什么?(了解士兵思想状况,了解中央的策略是否能在士兵中获得认可)
小红军:打运动战哪!
周立即呈现出一副惊讶的表情,然后瞪大眼睛看这小红军:噢?你是这样想的?(再此确认士兵思想,一个士兵的认识深度超过了周的想象,除了赞许,他还想知道为什么)
小红军:不是,是我们老高说的
周:老高?
小红军:他到前面执勤去了,他还编了个草鞋歌呢
周:这个歌好,你唱一遍给我听听好吗?
然后小红军就唱,然后引出要求全军传唱草鞋歌鼓舞士气,并任命高翔为团长的剧情。
周恩来这段对话,体现了如何开展有效的调查研究的方法。想了解真实情况,必须谦虚,从对方兴趣和注意力所在选取话题,拉近心理距离,从回话中判断沟通效果,心理距离是否拉近,然后深入话题,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只有掌握了真实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周恩来的境界足以让如今那些走马观花搞调研、搞形式走过场的领导自惭形秽。
�另外,《四渡赤水》这部电影让我喜欢的地方非常多。比如色调很美,红军服装的灰衣和红领章红星,是偏暖的色调,这是八十年代之前比较普遍的比如《闪闪的红星》《红色娘子军》《梅岭星火》等,而相比之下,近年来影视作品中的红军色调开始变得昏暗,比如《血战湘江》。还有演员的表演,领导人方言很有魅力,我认为《西安事变》中毛泽东的方言是最好听的,本片也可以,语速要是再快点就好了,还有贵州山水城镇原汁原味的面貌。影片还表达了红军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干部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即使事实上定然会比电影里残酷,但我相信电影表现的仍然是主流,而不完全是宣传手法,否则长征不可能完成,一只没有精神的军队不可能转战万里而不垮掉,这些政治层面的东西是不可忽视的,打仗从来都不仅是军事指挥的问题,当前的历史片或抗日片把战争和谍战这些都呈现成了技术问题,是在愚弄观众的智商。
夜袭机场
库德行动
我的战争
山1
天空
西伯利亚321步兵师
2015年,俄罗斯空天军远征叙利亚,在叙利亚赫梅...
播放指数:1371℃
考试前熬夜不睡觉,四渡赤水观影后记←_←nn西方评价长征为东方版的出埃及记,四渡赤水则和摩西渡红海一样魔幻。渡过赤水是神来之笔,也是绝境逢生的无奈,但它无疑为毛本人赋予了先知的神性。长征是一个现代型政党有组织的战略转移,再考虑到蒋本人的战略野心(借剿匪之名在西南扩充影响力)以及军阀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它的成功其实是有保证的。n可是问题在于,我们站在事后的角度能够看到这些,时人心中却必定是迷茫的。n根据地尽失、部队损失惨重、前路茫茫,稍有不慎便会军心涣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时候急需一个神启、一个超人的出现。nn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但朴素的人民群众是喜欢造神的,中国历来便有把伟人神化的传统(而神化的进一个后果便是妖魔化)。上世纪共运有一个不好的传统,就是喜欢把领导者塑造为哲学王这种高大全的形象。中国的这个传统便从四渡赤水开始了。n但无论如何,在长征中,这个先知的形象的确起到了它的历史作用。党内从不缺乏智慧,士兵也富于纪律性,只需一个凝结核便可成云致雨。nn时势造英雄,英雄亦可把握时势。四渡赤水后,用拉康的话说:作为心理的弱势方,这支队伍便集体对毛产生了移情和依恋,产生了情感的正转移。毛成为了一个摩西一样的人物,又渐渐成为了主义本身,这也蕴藏了日后悲剧的根源。
ps:四星中三星是给历史事件的,电影不好看,you deserve better.
可能由于导演经验不允许,部分剧情非常的生涩,对于领导集团的刻画也因为编剧问题十分的生硬。不过依旧有很多后续电影作品缺失的底层士兵的细节,因此本片的内容是十分可贵的。
那么此影片评分不佳原因为何?而我为什么没给满分?
我看此片原因是知道教员说的 四渡赤水是最得意之作。可是本片却并没能有力刻画出四渡赤水真正的困难。而只是抛出了3w:40w的数字让观众自行理解。事实上,看完此片我花了大量时间看知乎逛B站。发现其实四渡赤水的军事,政治牛逼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以及影片的刻画。
此片不仅缺乏军事谋略上的完整刻画,仅用小篇幅带过来德胜公的战略宏图,也缺乏政治上的完整刻画,只是对李德胜等正向领导集团做了简单的正面刻画。而没有刻画内部矛盾。对于蒋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更是有巨大缺失。
因此再此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小伙伴看完此片后,可以作为框架,在框架中填入以下内容:
知乎关键词:四渡赤水的高明之处在哪
B站关键词:沙盘推演,四渡赤水 详细拆解。(沙盘上的战争)
相信你看完一定是泪牛满面。
另外附上感动的词句(与标题无关):
为了进攻而防御n为了前进而后退n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n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n天下的事 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n你想这样n偏一下子办不到n等转一圈回来n事情恰又办成了n————————李德胜(渡金沙江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李德胜(攻娄山关后)
影片描述这次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等指挥下,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国民党军队。从而摆脱了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一生中的"得意之笔"。是军事生涯中直接面对最高对手斗智斗勇而实施的最大最成功的战略欺骗行动,体现了战场上最出色最精彩的智慧与计谋,被誉为 “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四渡赤水出奇兵。 ……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四渡赤水是长征中的传奇之战,此战之前三万红军处于四十万敌军的合围之中,险象环生,危如累卵,此战之后,红军掌握了主动权,渡过金沙江,甩开了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创造了军事史的奇迹。
下面着重想提的是其中两段格外精彩的对话,我认为是够得上教科书水平的,所以不怕费劲地记下来,回味揣摩,并分享给其他喜欢本片和党史的朋友。
第一段是毛泽东和两位团级干部的对话。
当时红军准备二夺遵义城,国民党军也在向遵义增援打算让红军顿兵于坚城之下。红军的策略就是要力争在国民党援军到来之前,打下遵义城。所以阻击援兵争取时间成为最紧要的事情。当时毛泽东打算把阻击乌江方面敌军增援的任务交给瑞金团,并亲自来到瑞金团向团长和政委下达命令。
电影中的场景是瑞金团正在按照总部命令睡觉休息。团长高翔(以下简称高)和政委靠着大树讨论着战局,打算穿插到敌人后面,打掉当面之敌的指挥部。毛泽东(以下简称毛)从他们后面走过来,和他们打招呼。以下是他们对话的大概意思。
毛:刚才你们说想插到哪里去?
高:我们想穿插到十八里外的敌人指挥部去。
毛笑了:我也正想和你们商量这个问题,看是穿插十八里好呢,还是八十里好
高:八十里?。。。。。。抢占乌江渡口,来个关门打狗!
毛:对啊!
高团长和政委都露出惊喜的表情。
高:把任务交给我们吧!
毛:说说看,你们想怎么完成这个任务呢?
高:一率轻装、直插乌江渡口毁掉桥梁,切断两岸敌军联系,然后全团展开,从敌后发起突然攻击。
毛露出肯定的神色,然后问:如果路上遇敌怎么办?
高:避开,或者以乱对乱。
毛立即追问:如果遇到有利的战机呢?
高:绝不因小失大
毛追问:遇到敌人指挥部呢?
高:交给后续部队收拾
此时毛神色终于放松了下来,点了点头。
然后转过头问政委:政委同志,你还有什么补充啊?
政委(大意):会尽量实现进攻的突然性
毛点点头并再次强调:关键是时间,记住争取时间就是胜利。
而最终,高团长果然按预定计划夺取了乌江渡口,完成了任务,途中也放弃了对己有利的战机。红军二占遵义,杀败了川军8个团,中央军两个师,缴获大量物资,取得了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的两年来首个大胜仗,部队士气为之大振。
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位我非常崇敬的人,那就是千百年来被称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诸葛亮一生令人惋惜的不仅是在五丈原鞠躬尽瘁,最痛心的莫过于一出祁山时在形势一片大好时失街亭,痛失北伐成功的绝佳机会。如果诸葛亮在派马谡守街亭之时,也有毛泽东这样一番对话,也许就能直捣长安,就不会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叹了。
可见,想取得胜利,仅仅有正确的策略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完全彻底地执行。此战关键是高团能舍小利而顾大局,而如果大局失去了,红军将全军覆灭,必然也包括高团在内。近年来却反有一种倾向,宣扬跋扈将军、个性将军,比如宣扬亮剑李云龙式的得便宜就占的打法,应当是小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世界观的一种体现,是成不了大事的。
第二段对话是关于周恩来的
是遵义会议刚结束,红军就在土城遭遇强敌战况不利,于是放弃硬拼撤离了战斗。转战之中就到了春节,大雪纷纷,天寒地冻,中央筹集了些稻草给战士御寒。周恩来来到瑞金团,见到战士们正在打草鞋,于是借机和一个红小鬼(小红军)交谈了起来。这段对话体现出周恩来谦和平易、和蔼可亲的风范、以及出神入化的交流艺术
周首先弯腰坐下,然后抬起头问:小鬼,你打了几双草鞋啊(周公之风,不耻下问,不仅说的是思想态度,还包括身体的姿态,以下问上。古人云:世能祖祖,鲜能下下,祖祖为尊,下下为亲)
小红军:连脚上这双补好的,一共四双了,就是打的歪歪扭扭的
周:打的不错嘛!
然后看了看,说:小鬼呀,这里可以打得松一点,这里着力,应该尽量打紧哪.
小红军:你也会打草鞋呀
周:对呀!你打这么多草鞋干什么?(了解士兵思想状况,了解中央的策略是否能在士兵中获得认可)
小红军:打运动战哪!
周立即呈现出一副惊讶的表情,然后瞪大眼睛看这小红军:噢?你是这样想的?(再此确认士兵思想,一个士兵的认识深度超过了周的想象,除了赞许,他还想知道为什么)
小红军:不是,是我们老高说的
周:老高?
小红军:他到前面执勤去了,他还编了个草鞋歌呢
周:这个歌好,你唱一遍给我听听好吗?
然后小红军就唱,然后引出要求全军传唱草鞋歌鼓舞士气,并任命高翔为团长的剧情。
周恩来这段对话,体现了如何开展有效的调查研究的方法。想了解真实情况,必须谦虚,从对方兴趣和注意力所在选取话题,拉近心理距离,从回话中判断沟通效果,心理距离是否拉近,然后深入话题,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只有掌握了真实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周恩来的境界足以让如今那些走马观花搞调研、搞形式走过场的领导自惭形秽。
�另外,《四渡赤水》这部电影让我喜欢的地方非常多。比如色调很美,红军服装的灰衣和红领章红星,是偏暖的色调,这是八十年代之前比较普遍的比如《闪闪的红星》《红色娘子军》《梅岭星火》等,而相比之下,近年来影视作品中的红军色调开始变得昏暗,比如《血战湘江》。还有演员的表演,领导人方言很有魅力,我认为《西安事变》中毛泽东的方言是最好听的,本片也可以,语速要是再快点就好了,还有贵州山水城镇原汁原味的面貌。影片还表达了红军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干部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即使事实上定然会比电影里残酷,但我相信电影表现的仍然是主流,而不完全是宣传手法,否则长征不可能完成,一只没有精神的军队不可能转战万里而不垮掉,这些政治层面的东西是不可忽视的,打仗从来都不仅是军事指挥的问题,当前的历史片或抗日片把战争和谍战这些都呈现成了技术问题,是在愚弄观众的智商。